English

加快结构调整:迈向钢铁强国之路

1998-02-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刘冰华 我有话说

我国钢产量已连续两年突破亿吨大关,居世界首位,总量不足的矛盾已经缓和。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买方市场的进一步形成,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则成为我国钢铁业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钢材市场竞争已日趋国际化,国外产品在品种、质量、成本、服务等方面都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国内某些上游产品的涨价也使钢铁企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钢铁行业对这种形势的适应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劳动生产率低、社会包袱重、负债多、生产方式粗放等问题还在困扰企业。同时,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也突出出来:高附加值钢材品种发展缓慢;长线品种产品雷同,缺乏竞争力;在总生产能力中约有1/3的设备陈旧,消耗大,成本高;“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使我国钢铁业由大变强?冶金部部长刘淇强调:要使这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加快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冶金行业必须淘汰落后设备,减员增效,增加技术含量,实现产业升级。为此,冶金部制定了三年结构调整规划:

———全部淘汰平炉炼钢,淘汰300万吨化铁炼钢及2000万吨多火成材的型线材轧机;连铸比提高到80%;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1.286吨标准煤。

———钢铁主线从业人员减至80万,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吨钢以上;非钢收入达到30%左右。

———组建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宝钢、武钢、鞍钢、首钢四大集团的产量要达到全国总产量的40%。

然而,实现上述目标决非易事:更新设备,进行工艺创新,钱从何处来?减员后,人往哪里去?组建大集团能否确保全行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刘淇说,钢铁业将想方设法自筹资金。在淘汰落后设备后,企业要利用好这部分折旧;同时转移投资重点,集中力量进行优势项目的开发;还要大力争取外资,我国钢铁业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上海浦钢与德国克虏伯—蒂森不锈钢公司合资14亿美元建设的不锈钢项目已正式签订合同;另外要进一步鼓励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股票在境内外发行上市,进行筹资。

钢铁业的减员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职工下岗,而是“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即把钢铁企业的辅助部分(如机修、运输、后勤服务等)从钢铁主体中分离出来,减轻企业负担。比如,首钢就已把中小学校交由地方管理。分离后,不仅会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能通过多种经营,增加非钢收入。去年鞍钢分离的辅助单位减亏5.6亿元,宝钢分离的10个子公司创利润4亿元;首钢、武钢、重钢、广钢、上钢一厂的非钢收入均超过20%。

刘淇还认为,应放眼全球定位我们的企业:兼并重组是国际钢铁业的大趋势,德国克虏伯—蒂森两家钢铁公司于去年彻底合并,总钢产量达1600万吨/年;日本也把原有的多家企业调整为以新日铁等五大联合企业为主的格局,并不断进行合理化分工。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也必须形成优势资产,进行专业化分工,增强国际竞争力。从目前来看,钢铁业的调整已见成效:舞钢被兼并后,由于邯钢注入资金,又因自己引进了邯钢的管理机制,其效益立竿见影———第一个月就开始扭亏,第二个月钢产量就达2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1998年将实现扭亏为盈;而邯钢也可以利用舞钢的装备优势壮大自己,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国内品种规格最全的钢板生产厂家。

去年,钢铁业在产品结构方面增产了270万吨高附加值钢材,进口钢材比上年下降了17.2%,钢材(坯)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19%;工艺技术结构的调整直接创效益35亿元,平炉炼钢比重由12.5%下降到8.8%;连铸比由53%上升到60%;全年节省420万吨标准煤;另据对实行主辅分离的51家企业统计,已分离辅助单位786个、职工83.5万人,分别占辅助单位及其职工总数的68%和76%,分离单位中的53%已实现自负盈亏。

刘淇认为,这种明显的收益正是企业调整结构的动力所在,只要结构调整的政策在全行业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我们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就一定会得到提高,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目标也一定会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